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建成國中參訪心得

這次有幸參訪建成國中,見識了古蹟與現代建築的結合,人文與科技的完美協奏。一進校園,高挑的中庭,讓人有寬闊的視野;校園內布滿花草,綠映成趣。國樂社精湛的表演,難以相信這些樂手只有國中年紀,樂曲悠揚動人,在空間內迴盪如耳,餘音繞樑。
學校建築結合百年古蹟與現代建築,空間配置上非常寬闊,雙走廊設計,曲形樓面讓視野沒有阻礙。即使沒有操場,豐富的室內空間讓學生運動空間也不虞匱乏。古蹟教室用來上藝術課程再適合不過,學生有陶藝教室、版畫教室,在課程中實踐學校願景-人文氣息。天台花園,讓學生下了課也有可以活動的空間,十分貼心。
校長領導之道是簡短精闢,唯用人二字。校長總管學校一切事物,在講求團隊合作的現代社會,必須改變傳統集權管理,以SWOT分析學校背景,進行優劣比較;與成員共同制定學校願景,讓組織發展有依循的目標。下放權力,落實組織分工分權,提升成員參與感。領導,就是帶領與指導的結合,帶人要帶心,以轉型領導關懷成員需求,用道德領導以身作則,感召成員。

學校,應該是充滿藝術與人文氣息的寶地,運用裝置藝術美化校園,讓學生的作品可以展示並珍藏;透過建築設計與裝飾可以提供更好的環境教育與潛在教育。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standard 4

()學校管理者必須具備管理知識與能力:

1.發覺潛在問題與影響。

2.尋求社區資源協助

3.建立社區關係與行銷策略

()學校管理者應具備之信念、價值與承諾:

1.學校應為社區的一份子

2.建立與家庭的溝通網絡

3.廣納利害關係人,參與學校決策

()學校管理者之績效表現:

1.績效需要高透明化,將社區主動融入。

2.培養與社區領導人的關係

3.對於社區內不同宗教、政治關係、商業團體等皆須有所認識

校長身為學校管理者,必須具備足夠行政專業知能與管理經驗,對於學校所在之社區背景具有了解與掌握。了解家長社經背景,建立人脈資料庫;熟悉社區不同團體與組織,並提供利害關係人參與和意見發表的機會。此外,校長也須精熟學校行銷策略,結合社區型塑學校特色,並能有效宣傳與推廣。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校長專業成長模式

近年來,校長專業成長模式有三種哲學模式領導學校行政者的教育專業發展,分別為傳統(科學)管理、工藝模式、沉思模式

傳統管理模式重視行為科學,必須依循固定規則以確保組織效能與效率。參與者通常僅能被動的接受知識。學習活動必須依循組織規範,忽略成員各別需求。

技藝模式裡,校長身為學習者,主動向其他經驗豐富的校長學習校務管理的實務經驗,與危機處理的實際反應,專業知識的學習來自於實務操作與經歷。

心得:

校長培訓應著重理論與實務的結合,並給予校長類似實習制度,親身經歷校務處理。此外,由資深校長帶領初任校長亦能達成經驗傳承之目的,透過觀察學習與經驗分享、案例討論和實際操作,相信在真正上任時就能駕輕就熟。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學校流行-緊身牛仔褲

緊身牛仔褲是當季最流行的商品,平均每人皆有三條,甚至多達二十條。當然,緊身牛仔褲適合身材纖細的人穿,但平價牛仔褲仍能達到休閒而又失體面,仍為眾人的最愛。

隨著資訊發達,社會變遷快速,學校相較於社會為教保守之組織,然而學生受媒體與資訊影響深遠,教師應能體認青少年次文化的變遷,便予以尊重,否則容易有「功能性文盲」或是代溝產生,將不利於班級經營與教學實施。不僅學校管理者或是教師,皆因將學生次文化納入校務考量內,於環境教育、民主自理等各方面,讓學生能有發揮與發聲的機會,使得團體間對立消弭,從互動中提升學習動機與辦學品質。

2010年11月28日 星期日

5.成功的校長面對不同社經背景的學生該如何給予支持?

5.成功的校長面對不同社經背景的學生該如何給予支持?

打造強而有力的教學與學習環境

校長身為教學領導者,應該熟稔各類教學法,並能以學校本位概念進行修正。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策略亦為重要。架構充足的圖書資源。

建立校內群組學習風氣

建立全體教職員的學習社群。教師間利用同儕討論與切磋,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技巧與學生問題。欲促進學生學習風氣,分組學習方式可達其功效,此外,應讓學校是充滿學習資源與機會的地方,除了教科書本外,應該利用環境學習、機會學習、案例討論、校外教學等多元方式。

藉由學校資源,豐富學生的社會資本

讓低社經背景學生在經由同儕學習、校園生活、社區資源投入等多元管道,提升學生社會資本。

心得

校長身為一校的管理者與經營者,但面對具備雙重體系與多元參與的情況下,讓校長不能侷限於科層式的管理方式。近年來,家長參與與學生自主意識抬頭,讓校長在學校管理方面困難重重,亦考驗學校權力分配的新局面。隨著社會人口結構的變遷,新住民子女與外籍配偶子女亦在校園內佔有一定比例,對於該學生之社經地位與家庭背景的調適,不僅是教師應該轉換教學策略,給予更多的支持與關心外,校長也應充分認知該社區的特性、居民結構與人口素質,結合社區資源讓低成就的學生在學業上得到幫助;另一方面,校長也應該思考以多元活動方式,促進族群間學生的融合與認識。例如舉辦文化節,鼓勵家長參與,並舉辦學習課程,讓家長與學生能夠多認識不同文化。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Can Instructional Leaders Be Facilitative Leaders

HOW DO FACILITATIVE LEADERS PROMOTE A POSITIVE LEARNING CLIMATE?

一位促進領導者該如何提倡正向學習氣氛?

Learning climate is a concept that is easy to recognize but difficult to define. Some definitions emphasize "setting high expectations" while others highlight "friendliness" or "organizational personality." All seem to agree, however, that the principal is the key.

Discussions of climate have often focused on individual administrator initiatives: minimizing outside intrusions into classroom time, roaming the hallways to greet students personally, dispensing rewards for achievement. The move toward collaboration reveals a much more complex process.

Sergiovanni, whose concept of "community" encompasses most of the dimensions of climate, identifies relationships as the linchpin. In a true school community, relationships are based on shared values rather than bureaucratic roles, resulting in "individuals who care, listen, understand, respect others and are honest, open and sensitive." He concedes that principals may need to begin by using bureaucratic authority but must ultimately build relationships based on professional and moral authority.

壹、摘要

學習氣氛除了友善的學習環境外,領導者的倡導是關鍵。

當談到學習氣氛時,常常會侷限在領導者的個人行為,例如:頒發獎狀、課堂巡視等等。但學習氣氛是需要學校全體同仁共同營造的。

Sergiovanni以學習社群的概念,將最多的向度囊括在學習氣氛裡頭,認為組織成員關係是學習氣氛的關鍵。關係是建立在共享價值上,而非官僚角色中。校長應善用感召能力、專業素養與主動關懷,而非全然依賴科層權力。

貳、學習型組織

一、學習型組織的起源

(一)全球經濟、社會環境的變遷

(二)知識時代的來臨

(三)組織與管理典範的變遷

二、學習型組織的意義:

針對學習型組織的意義,有許多學者進行探討,分別提出許多不同的看法,Peter Senge認為「學習型組織」為組織中的個人能持續的擴

展能力、創造真正滿意的結果,並培育出新的而且具延展性的思考型態,使共同願景得以實現,而成員不斷學習如何一起學習。此看法曾獲

得廣大迴響,另外許多國內的學者也對此提出看法,如下列表述:

國內學者對學習型組織所下的定義

研究者

定義

吳清山(86)

指出學習型組織是:能夠持續不斷的學習,及運用系統思考從事各種實驗與問題解決,進而增強個人知識、經驗和改變組織行為,以強化組織變革及創新的能力

林新發(87)

學習型組織是組織在動態的環境中,能不斷學習,及運用系統思考,結合成員的自我超越,嘗試各種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案,進而擴充個人知識和經驗,以改變組織行為,並透過建立共同願景,結合團隊學習的方法,以增進組織的適應、革新的能力。

秦夢群(88)

認為學習型組織的重點是追求新知,以因應變革;重視團隊工作的方式;重視系統性思考,以觀點整體解決組織問題。

謝鳴鳳(90)

學習型組織是使學習不斷在個人、團隊、組織中持續進行,並與生活及工作各層面相結合的組織,並運用系統思考解決問題,進而擴充個人知識與經驗,改變組織的行為運作,以增強組織適應環境的變遷及組織自我革新的能力。

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見解,為學習型組織定義如下:

學習型組織是使學習不斷在個人、團隊及組織中持續進行,促使成員的潛能不斷發展,並運用系統思考的方式解決問題,增進組織適應環境及自我革新的能力。

三、學習型組織的理論核心-五項修練

(一)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自我超越是指要擴展個人的能力,是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能自我超越的人,要有積極的心態,要有追求突破、邁向卓越的想法,不以當前的成就或績效為滿足,能實現自己內心深處最想實現的願望,他們全心投入,不斷創造和超越,是一個真正的終身學習者。

(二)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心智模式是深植於我們心靈的各種圖象、假設和故事,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成為一種長期根深蒂固的信念假設。改善心智模式需從發現個人的內在思維著手,隨時審視自己的思維,避免過度推論造成偏見;改變既定的思考模式,進行反思及探索,開放心胸,尊重參與,接納異議。

(三)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共同願景就是組織成員所共同持有的意義或景象,它會創造出成員一體的感覺。「建立共同願景」強調由下而上,必須由成員共同策訂,使成員的個人價值觀及其對於組織的關切與期望有表達的機會,透過彼此的互動與參與,逐層凝聚共識,使願景既是組織的目標,也是每個成員的願望。大家必定會發自內心為共同願景努力與奉獻。

(四)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團隊學習」是指團體成員共同與相互的學習,透過深度匯談與討論,使全體成員均進入學習狀態,真正一起思考交流,集合團體的智慧,進行整體搭配的行動,往組織目標邁進。

(五)系統思考(System Thinking)

系統思考是指在面對複雜問題或事件時,應對問題或事件作整體考量,擺脫思考的隱蔽,摒除片段的思考,觀照整體,看到事件背後的結構、因素,及其間的互動關係,進而尋求一種平衡。系統思考是學習型組織的軸心,它可協助組織瞭解並因應外在渾沌的環境,將組織導向為一個有學習能力的組織。

參、學習型學校組織

一、學習型學校組織的構成要素

國內諸多學者雖從不同角度與研究文脈定義「學習型組織」,基本上仍脫離不出「組織成員需不斷地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創造真心嚮往的結果,培養全新的、前瞻而開闊的思考方式,全力實現共同願景,且成員間不斷地學習如何一起共同學習」的範疇(Senge1990),筆者綜觀學者分析(魏惠娟,2004;陳嘉彌、潘慧玲、魏惠娟、張明輝、王麗雲,2004;蔡佩娟,2004),認為促使「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的要素需包括:

1.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體,不斷思考如何設計優質學習活動,使學生持續成長並具備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

2.校內教育工作人員必須不斷的反省與學習,充實專業知能,並以此為改革動力。

3.領導者常鼓勵同仁積極學習、同儕合作與相互學習,並暢通溝通、討論的管道。

4.學校是學習本位的系統組織,應設置推動組織,來統籌相關的活動、資源,擬定計劃,將學校營造成為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

5.學校的領導者應為學習的領導者,對學校同仁起示範作用,帶動學習風氣。

6.以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練為方法,訂定核心策略,雕塑學習型學校的圖像。

7.學校應是一個與社區結合的開放系統,妥善利用社區資源。

三、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的策略

學校要經由組織學習的推動,達成永續生存發展的目標(針對學校內部改善為主)。筆者綜合各學者的看法,歸納出以下幾項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的策略(張明輝,2000;陳文彥,2001;蘇明燦,2001;蔡佩娟,2004;吳三靈,2004):

(一)建立組織學習的觀念及推動共識推動組織學習需掌握由上而下全員參與的原則,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凝聚組織成員的共識與承諾。學校首長必須主動表現對學習的重視,肯定學習的價值,讓成員了解組織學習代表組織型態的變革,不僅止於知識或技能的獲取與補充,而是從觀念、工作流程、制度、決策等方面徹底改變,組織由傳統轉變為靈活、局部片面導向系統思考,是工作方式的全面性改變。

(二)診斷組織學習的障礙設計「組織學習自我診斷量表」,逐項檢視組織目前的狀況;或透過集體匯談、深度訪談等方式,找出組織學習的障礙所在,予以改進。

(三)建構學校共同願景規劃辦理「共同願景」研討課程,透過對話討論,激發組織成員的熱誠,利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溝通機會,分享個人願景,了解組織的迫切需求,塑造團體願景圖像,建立共識與承諾,凝聚學校願景的焦點與能量。

(四)營造良好的學習型學校環境:包含物理環境,如軟硬體設備,校園學習空間的規劃;心理環境,如提供學習的支持性環境、暢通溝通討論的管道,建立回饋機制等。

(五)培育學習型領導人才,建立新的領導力:領導者必須跳脫傳統的領導觀念,因此學校行政主管需率先領導學習,具備自我改造的能力,以身作則,並擔任催化者的角色,營造集體學習的氣氛與意識。

(六)訂定學校組織學習計劃指進修計畫制度化,對於學習的課程、時數、地點、方式、人員及進度等均能經由專業人員的妥善規畫安排;另一方面則指進修活動制度化,能契合成員的內外在學習需求,並根據事前規畫好的進修計畫確實徹底實施。

(七)建立學校學習社群團隊:健全學校學習系統,增進組織成員專業成長的管道,可以學校為單位成立組織學習推行委員會,進行任務編組,培育種子教師,組成行動學習小組,將學習活擴展至每位老師,必要時可進行校際聯盟,增加交流分享的機會。

(八)實踐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練:包括鼓勵成員自我超越,實現心靈深處熱切的盼望;改善心智模式,用新眼睛看世界;建立共同願景,打造組織生命共同體;團體學習,激發團體智慧及培養系統思考能力,成就見樹又見林的藝術。

(九)進行單環學習、雙環學習、再學習與標竿學習的靈活運用:阿吉利斯(Argyris)及熊恩(schon)提出組織學習有三個層次:單環學習、雙環學習及再學習。單環學習強調在既定的組織目標、政策、規範下學習,檢視組織整體環境,以符合組織內部的規範與標準,是一種組織內部適應的過程;雙環學習涉及重新修正組織目標、政策、規範與組織意圖的關係,涉及了組織對外部環境的適應;再學習指組織成員從過去的學習經驗中得到失敗的教訓後,尋找正確的學習方式進入第三層次的再學習;標竿學習則是先判斷需改善的地方→建立有效學習團隊→分析現在的狀況→向良好的典範學習→找出新的解決辦法。組織需視情境之不同靈活運用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法。

(十)發展學校特色:發展學校特色可激發學校教育同仁的創意,強化學校同仁對學校的承諾。發展學校特色的過程,應透過溝通討論→選擇並確定發展的項目→掌握發展的效標,強調獨特、優質、公平、效能及教育目標→構思發展的方案。此一過程需發揮系統思考的能力,統觀學校教育環境與活動的每一層面,切勿自我設限而窄化了學校特色的範圍和內涵。如:本位課程的設計、社團活動的設立…等,學校特色代表獨特的學校文化,可塑造學校自我的形象,強化學校的競爭力。

(十一)建立知識管理機制知識管理經常被定義為創造、儲存與運用知識以促進組織績效的過程,也是組織學習的利器,知識的儲存,有助於保存組織的共同歷史記憶、及工作資訊與技巧的傳承,也可促使人們的內隱知識外顯化的過程,以在組織中有效的運用知識的效能。

(十二)加強與社區及學生家長的互動社區是學校環境的外在系統,社區人士及學生家長對學校有很大的影響力。社區資源是學校學習與教學資源很重要的一部分,學校意識社區的學習中心之一,因此健全家長會的功能,引進社區專業人士,善用社區資源,對學習型學校的發展具有相當大的幫助。

(十三)執行成效之評量與改進學習型學校的建立需加強行動中「反思」的能力,學習型組織是「持續」學習與轉型的組織,而不是「完成」學習與轉型的組織,所以要隨時檢視組織內部及外部現實狀況,對相關方案提出修正,以符合組織的需求。

由於學校情境與其他組織不同,要進行理論移植的同時,需要經過轉型與內化,因此審慎評估學校內外部之影響變數,再據以擬定執行策略,並不斷檢視修正,應該是個比較好的做法。

HOW DO FACILITATIVE LEADERS PROVIDE FEEDBACK TO TEACHERS?

One of the most visible ways principals demonstrate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is by observing and providing feedback to teachers, but the path is strewn with land mines. Teachers may be skeptical of unsolicited advice from administrators, especially when it's a once-a-year event that reduces the complex world of the classroom to a one-page checklist.

"Teachers' involvement is an irreducible requirement," concludes Milbrey McLaughlin (1990); meaningful evaluation requires "a culture for evaluation" that goes beyond appointing teachers to steering committees. Considerable interaction is needed to create shared goals and understandings about evalu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school improvement.

This dialogue has generated a variety of successful approaches in which teachers take the lead: mentoring, peer coaching, teaching clinics, portfolios. Although their involvement is less apparent, principals play a crucial role by supporting the new approaches, providing logistical support, and offering encouragement to teachers who may have reservations about assuming unfamiliar roles. Even after establish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review and revision will be ongoing.

壹、摘要

促進型的領導者要如何給教師合適的教學回饋?

教師常常對於校長的教學回饋不予採信,原因之一是對於校長的教學專業抱持懷疑態度;其次是認為校長僅藉由一兩次的觀察便妄下斷語,而教學現場也比觀察表的向度來的複雜許多。如此不信任,造成溝通的斷層。

成功的教學視導亦須要校長與教師的相互合作,而非以上對下的壓迫性評鑑。這樣教師願意提出困難,也能虛心接受指教;而校長能拉近彼此距離,增加成員組織認同感。藉由視導、檔案評量、同儕教練、工作坊等,皆能有效提升教學效能。

貳、校長教學學領之技巧

一、發展課程與教學願景和目標

1.研究與評估學校課程與教學的需求與問題

2.詮釋課程綱要內容作為發展學校課程與教學的願景和目標

3.瞭解學校整體情境與特色作為發展學校課程與教學的方向

4.引導教師依據學校願景共同討論符合學生發展的課程與教學目標

5.帶領教師依課程與教學目標共同發展課程與教學計畫

二、規劃課程與教學的設計

1.領導學校總體課程與教學之規劃

2.領導教師自編或選用合適之教材

3.領導教師安排課程與教學內容之順序

4.考量教師專長與意願安排任教科目

5.領導課程與教學的實施及評鑑之規劃

三、營造學校學習氣氛

1.促進課程與教學的專業對話與分享建立學習社群

2.表揚在課程與教學方面表現優異的教師

3.參與進修課程與教學研習以身作則

4.示範課程與教學設計活動

5.帶領教師進行課程與教學研究

四、建構支持的工作環境

1.協助解決教師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與衝突

2.溝通與協調教師與行政之間的課程與教學相關事務

3.爭取有助學校課程與教學發展的社會資源

4.收集並回應教師、學生及家長所關心的學校課程與教學問題

5.溝通家長及社區爭取其對學校課程與教學的支持

五、協助教師專業成長

1.提供符合教師需求的課程與教學的進修研習資訊

2.排除教師有關進修的相關困難並鼓勵教師參與課程與教學的進修研習

3.鼓勵教師報告及撰寫課程與教學進修研習心得與新知

4.分析教師在課程與教學上之優缺點並提出建議給予輔導與協助

5.組織教師成長團體分享課程與教學的進修學習心得

六、評鑑課程與教學品質

1.擬定課程與教學評鑑相關法令規章

2.觀察教師課程與教學設計活動

3.視導和評鑑教師課程與教學的成效

4.檢視自編教科書及教科書選用結果

5.建立課程與教學的永續評鑑機制

七、建置行政支援系統

1.組織課程與教學領導團隊

2.訂定課程與教學相關工作標準及法令規章

3.發現及培育課程與教學領導者

4.建立課程與教學問題解決及危機處理的機制

5.管理學校課程與教學知識並協助教師知識管理

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Successful K-12 Technology Planning: Ten Essential Elements. ERIC Digest.

3. GATHER DATA資料蒐集

You must understand where you are in order to plan for the future, so gather as much data as possible about your present use:

資料蒐集前,必須先了解資料蒐集的目的並有計畫地進行:

* Conduct an inventory to determine what equipment and software you presently have and where it is located (labs, classrooms, library/media centers, and so on).

建立設備與工具清單,並列出其所在地。

* Determine the present level of use in your classrooms. There are multiple ways to collect this information. One is to survey staff and student use by asking about both their skill levels and how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using the technology. Develop your own survey or adapt one developed by another district. There are also several online assessments including, enGauge, available at http://www.ncrel.org/engauge/. The enGauge framework identifies six essential conditions critical to the effective use of technology for student learning. Another resource is the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Profile Tool, available at http://www.ncrtec.org/capacity/profile/profile.htm. This computer program presents indicators of engaged learning and indicators of technology. For each indicator there are three choices that educators can compare to their own practice. When finished, educators can view the results in a graphical format to help identify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定義教育所需的項目。

資訊蒐集方式有許多種。其中一種是調查成員與學生科技程度與科技使用方式。可以發展自己的調查表或是適用別地區的。也有許多線上成就測驗包含enGauge, http://www.ncrel.org/engauge/.這套架構指出六項對於科技提升學生學習效能提升的重要指標。另一個網站是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Profile Tool,網址:http://www.ncrtec.org/capacity/profile/profile.htm。這個程式呈現參與學習的指標與科技指標。每一項指標有三個選項,讓使用者可以依照實務情況進行比較。當完成後,教師可以從圖表判定結果的強弱。

* Gauge the progress your school is making to improve student achievement. The Annenberg Foundation http://www.annenberginstitute.org/accountability/toolbox/) has gathered together a set of Tools for Accountability to help. Each drawer within the Toolbox offers descriptions, examples, and specific in-school experiences to guide the many members of a school's community.

評估學校的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學習成就。The Annenberg Foundation http://www.annenberginstitute.org/accountability/toolbox/。已經蒐集了一套績效工具,工具盒裡每個抽屜提供了描述,範例,與確切的在校經驗來引導校內眾多的成員。

* Conduct site visits. It may be desirable to visit schools that demonstrate compelling reasons for using technology. Thi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f your school uses computers mainly for word processing and drill and practice. If your planning team has never seen student use of multimedia, digital video, or student web pages, it will be difficult for them to envision these uses. Visits can help to open one's mind to the possibilities.

瀏覽網站。

參觀科技化學校是令人興奮的。對於那些校內電腦使用僅用於文字處理與練習。如果你的計劃團隊從未看過學生使用多媒體,數位光碟,或是學生網頁,學生會很難想像科技的應用方法。瀏覽網站啟發眾人的科技思路。

4. REVIEW THE RESEARCH 回顧研究

Knowing what the research says about the use of technology is important to guide your technology planning efforts.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some technology use impacts student learning while others make no difference (Dwyer 1994; Butzin 2001). The research on technology's effectiveness is divided into two areas: (1) learning with computers, using computers as tutors (most often drill and practice) and (2) learning from computers, which is when the student uses the computer as a tool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for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research, or publishing.

瀏覽文獻研究對於科技使用計畫是一項重要指標。研究已經發現某些科技可以協助學生學習,有些科技則沒有影響(Dwyer 1994; Butzin 2001)。科技效能的研究可以區分為下列兩個區塊: (1)電腦輔助學習,即為把電腦當作個人助教(2)從電腦學習,當學生把電腦當作學習工具,用來溝通、合作、研究與出版。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Kulik 1994; Butzin 2001; Mann 1999) for both types of use finds that technology can impact student learning when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are evident:

對兩種科技使用方法的研究概述,發現科技可以影響學生學校,下列為證明:

* Students have easy access to the technology.

學生能容易接觸到科技

* Technology is in the classroom, where it can make a greater impact then when it is in labs.

讓科技充滿教室,可以比將科技封鎖在圖書館內來的有用。

* Ongoing teacher training is provided.

提供在職教師科技訓練

* Reform of teaching practices is evident, with a balance between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characterized by teacher lecture, and that of construction, characterized by the teacher serving as a guide and facilitator.

教師科技使用之改革是顯著的,平衡傳統教學法,以教師講述為特色;建構式教法教師的腳色為教學指導與促進者。

* The software is well matched with the teacher's assessment of student needs and the objectives of instruction.

這套軟體是將學生需求、教師成就與教學目標完整結合。